OM SYSTEM OM-1 評測報告|突破片幅限制 性能旗艦當之無愧! 收購相機 相機收購 高價收購相機 回收相機 相機回收

OM SYSTEM OM-1 評測報告|突破片幅限制 性能旗艦當之無愧! 收購相機 相機收購 高價收購相機 回收相機 相機回收

收購相機 相機收購 高價收購相機 回收相機 相機回收 二手相機 全新相機

OM SYSTEM 上個月在台發表了自家的最新旗艦機種 OM-1,其搭載全新的影像核心,包括 2,040 萬畫素的堆疊背照式感光元件、TruePic X 影像處理器、全新 1053 點全十字型對焦、AI 智慧對焦「動物/鳥」偵測模式、每秒 50 張的超狂連拍(AF/AE)、最高 5 軸 8 級防手震、C4K 60p / 1080p 240fps 錄影能力,規格與過去的 E-M1 系列相比可說是全面進化。吉姆也在收到元佑的提供的機身與鏡頭後,體驗了好一陣子,只不過手邊機器太多得挨個兒排,終於在今天完稿,而本篇的照片跟文字量也偏多,還請各位耐心閱讀,貼心提醒文末有回文抽獎,大家不妨試試手氣唷!

  • M.ZUIKO DIGITAL ED 17mm F1.2 PRO
  • M.ZUIKO DIGITAL ED 45mm F1.2 PRO
  • M.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.0 IS PRO

鏡頭部分我選擇以上這三顆, f/1.2 無非是為了滿足淺景深的需求,300mm f/4 主要用途就是拿來打鳥跟追焦用的,因為這顆鏡頭過去我也評測過,對它的表現相當有信心,等效 600mm f/4 可以長時間手持也不會累,望遠還真的是 M4/3 的特別優勢啊!

▩ OM-1 外觀及特色介紹

OM-1 的造型與前代 E-M1 MarkIII 在細節上有不少變化,首先就屬握把上的快門鍵與指令轉盤拆開,握把本身的造型也比過去更大一些,以吉姆比較大隻的身材來說,拍攝握持尾指是不會懸空的。握把內側維持兩顆自訂鍵,而機身正面右下過去是用來標註型號,現在則是用來展示全新品牌名稱 OM SYSTEM。機身體積為 134.8 x 91.6 x 72.7(mm),淨重 511 公克 裝上記憶卡及電池後的總重約 599 公克。

在 OM-1 首見的堆疊背照式感光元件,畫素雖然只有 2,040 萬 但依舊充滿了話題性,因為在 TruePix X 影像處理器的輔助下,讓 OM-1 的性能來到了歷代之最,包括更強大的追焦能力、50fps 電子連拍(AF/AE)、AI 智慧對焦「動物」偵測、4K 60fps 錄影,以及更優異的高 ISO 表現。

OM-1 所指的 AI 智慧對焦就是透過機身辨識既定的目標,有車輛、飛機、火車、鳥類及一般動物的選項,後兩者可是首次出現,這也是為什麼 OM-1 如此受到鳥友期待的原因之一,至於人臉及人眼在一般模式下即可偵測。由於路上的車輛及一般客機的速度沒啥挑戰性,吉姆還是把測試重點放在飛行版的黑鳶身上,下面先跟大家分享幾張數毛照。

機頂左肩的獨立鍵與右肩上方的曝光模式轉盤跟前代 E-M1 Mark III 相比,質感的確是差了一截,塑膠感真的是挺重的,畢竟是一款高單價的旗艦機,對質感與用料有所要求應該是不過份吧?!

這次帶 OM-1 挑戰追焦題材時,我才深刻體會到左肩獨立鍵的不變之處,因為當我要進行「連拍」時通常也會有「追焦」的需求,我想這應該是最常用的組合沒錯吧!?但 OM-1 偏偏要分兩次進行設定,但畢竟是前幾代就延續至今的設計,或許老手們早已經習慣…但對於注重連拍及追焦的旗艦機來說,我覺得 OM-1 未來也可以從這方面進行優化。

右肩上的錄影鍵在拍照模式下預設為「高解析度拍攝」的快捷鍵,我不太明白這樣設計的用意是?雖然可以透過選單另外自定義按鍵功能,但我在剛拿到 OM-1 那陣子真的被「陰」了不少次,有時是誤觸卻不自知,有時想在拍照模式下錄影卻沒反應,後來才知道這是相機的預設值,OM-1 你好樣的!

576 萬點更新率達 120fps 的電子觀景窗細膩度真的沒話說,機背的翻轉螢幕支援選單觸控與觸控拍攝,螢幕解析度為 3.0 吋 162 萬點,原廠也聽取許多打鳥人士的專業建議,將「AF-O」按鍵加入 OM-1,讓對焦與快門釋放可以分開操作,這也是進階用戶絕對需要的功能之一。

OM-1 在機身左側的傳輸埠可以看到 PD 快充的插槽,也就是說機身支援邊充邊拍,忘記帶電池出門也不怕,有行動電源應該就夠;除此之外麥克風與監聽孔的插孔也沒少,均是 3.5mm 的標準規格,可惜的是採用 HDMI D Type 輸出並非 HDMI A Type,未來在線材的耐用度上也會有差。

OM-1 的雙槽均支援 SDXC UHS-II 的高速記憶卡,為了就是應付高速連拍與 4K 60p 的錄影需求,另外在這裡還可以看到電子快門線的插孔,如果想省配件費用的話,以 APP 連 Wifi 遙控拍照玩長曝的話也是另一種方式。

OM-1 的產地為越南,機底設有腳架孔及電池手把的傳輸埠,圖片中是橡膠蓋未取下的樣子。

OM-1 在電池部分也進行了更新,改用 BLX-1 鋰電池,在充飽電的狀態下的續航力約 520 張,比前代要進步了 100 張,但畢竟這是 CIPA 的測試結果,這是比較嚴苛的實驗數據;吉姆帶 OM-1 去打鳥時,一個上午拍了 2250 張最後還剩 76% 電力,所以 520 張的續航力並非絕對,而是要看作業條件及拍攝環境而定。

▩ ±5 EV 動態範圍測試

OM-1 搭載全新的堆疊背照式感光元件,有效畫素雖然沒有提升,但製程方面卻是大有進步,吉姆選擇 ±5 EV 來測試 OM-1 的寬容度,感光度固定在 ISO 200 也就是原生 ISO 的起始值。

好在 Adobe 的 Camera RAW 很早就支援 OM-1 的 RAW 檔,從下圖可以看到 -4 EV 拉回開始會出現色偏的情形,但若是稍微校正一下白平衡及色調勉強還是可以用,但檢視 1:1 原圖時雜訊量是有點多,能否接受就看個人了。

如果是過曝拉回的話,到 +3 EV 都可以放心使用,+4 EV 開始多數的高光或白色細節都會被犧牲掉,其實 OM-1 的寬容度整體表現並不遜於 APS-C,甚至有機會與全幅機一較高下唷!

▩ 各級感光度比較


OM-1 的原生感光度範圍從 ISO 200~25600,最高可擴展至 ISO 102400,最低則有 ISO 80 與 ISO 100 的選項,但「擴展」畢竟是模擬出來的數值,對畫質錙銖必較的專業用戶還是會在意,可惜 OM-1 這次的最低標準 ISO 維持跟 E-M1 Mark III 一樣,這也使得 ISO AUTO 時最低也得從 ISO 200 起跳,這在「大太陽戶外環境 + 大光圈」作業時,勢必得用上電子快門,這也是需留意的部分。

至於堆疊背照式感光元件所帶來的優勢,其中最重要的就屬高 ISO 的純淨度了,吉姆同樣選在微光室內進行測試,搭配的鏡頭為 M.ZUIKO DIGITAL ED 45mm F1.2 PRO(光圈固定在 f/6.3),感光度在 ISO 200 時的快門速度為 1.3s。

各位可以直接看 ISO 1600 的細節表現,印刷網點及毛球上的細節都相當清晰且完整,這時稱得上是標準的工作值,堪用值約在 ISO 3200~6400 之間,我想 OM-1 的高 ISO 純淨度應該是 M4/3 有史以來表現最佳的機種吧!雖然官方表示 OM-1 的高 ISO 有比擬 Sony A7M3 的實力,但我想還是存在一點點差距。

OM-1 內建高解析度拍攝模式,利用機身防手震的機構電子快門快速,三腳架模式最高可合成 80MP 靜態影像,手持最高則是 50MP,OM-1 生成的 80MP 照片檔案量也不過在 30MB 上下,50MP 大約在 20MB 上下,拍攝能同時儲存 RAW 與 JPG 檔以及標準的檔案尺寸。

此項目要比較的就是「高解析度拍攝」與「20MP」下的解像力差異,擔心影響畫質所以拍攝時光圈我只縮到 f/5.6,各位可以自行比較「80MP vs. 50MP vs. 25MP vs. 20MP」之間的細節差異。

如果是用腳架模式拍攝的話必須確保沒有任何外在條件的影響,例如車輛經過的微震或強風的吹拂,因為稍微有一點點的外力影響都會呈現在畫面中,80MP 因為要拼最多張所以有小瑕疵時也越容易被察覺。

▩ 7 級 5 軸機身防手震測試 feat. M.ZD ED 45mm F1.2 PRO


吉姆這次商借的鏡頭之中唯有 M.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.0 IS PRO 這顆支援鏡頭防手震,必須搭配防手震鏡頭才能啟用綜效 8 級 5 軸機身防手震,剩下兩顆就是 M.ZUIKO DIGITAL ED 17mm F1.2 PRO 與 M.ZUIKO DIGITAL ED 45mm F1.2 PRO,思索一番後選擇後者來測試 OM-1 的 7 級 5 軸純機身防手震。

等效 90mm 焦距的安全快門約 1/100s,拍攝距離約 2.5 公尺,在 7 級快門補償當下的手持快門速度應為 1.3s,依序拍攝 10 張而成功率為「1」;6 級測試當下的手持快門速度為 1/1.6s,依序拍攝 10 張而成功率約 4/10;5 級測試當下的手持快門速度為 1/3s,依序拍攝 10 張而成功率約 5/10。以上是用等效 90mm 的測試結果,如果我是用廣角鏡拍遠景的話,成功率肯定會高出許多。

從側錄的影片可以看到 Gigi 在畫面中的佔比極小時,人臉就能順利被偵測且持續鎖定,走近接近半身時就能順利偵測到人眼,轉身背對時對焦框雖然不會鎖定後腦杓,但泡泡對焦點還是會以後腦杓為主。以下是以 50fps 連拍 40 張的成果且都是原圖可檢視,幾乎是百發百中,拍移動中的人物對 OM-1 來說真的是小菜一碟。

▩ AI 智慧對焦「鳥類」偵測模式實戰|黑鳶

OM-1 這回導入先進的 AI 人工智慧自動對焦能力,支援寵物的辨識及追蹤對焦,鳥類對焦當然是打鳥愛好者最期待的新功能之一,北部最合適且方便的測試地點除了基隆港我實在想不到還有哪兒?作業時搭配的鏡頭均為 M.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.0 IS PRO,等效焦距在 600mm 也能減少裁切的必要性,測試當下的快門固定在 1/2000s~1/2500s 之間,並搭配 C-AF 與 50fps 來抓拍在天空遨翔的黑鳶。

▩ OM SYSTEM OM-1 使用心得與結語

上一回測試 O 家旗艦機已經是 2019 年的事了,當時的主角是曾轟動一時的 OM-D E-M1X,不過以目前的大環境來看,採用內建垂把設計的 E-M1X 想必會成為絕響,因為市場實在太小,還是專心把標準旗艦給顧好再說吧!回到主題~這次 OM-1 不論是影像表現、選單介面的友善度、對焦及連拍的可靠度都刷新我的三觀,這次的升級真的讓我相當有感。

以前測試 M4/3 系統,感光度我都盡可能壓在 ISO 500 以下,因為我知道高 ISO 對畫質真的很傷,特別是光線不足時 ISO 400 就足夠毀掉細節,所以 OM-1 這次的高感光度表現才會讓我如此驚訝!ISO 1600 都還是工作值,就連寬容度也有顯著的提升。過去 O 家選單真的是出了名的複雜,有時要找一項功能卻得來回翻找好幾次才會意外瞄到,現在的新介面算是砍掉重練且支援觸控操作。

一般對焦表現若是要跟主流的 Canon、Nikon、Sony 全幅機相比的話,算是有平起平坐的實力,但 AF-C 開下去似乎又打不贏 EOS R6 或 A7M4 這類相機,特別是人像轉身時後腦杓與鳥眼飛行時的辨識度。50fps AF/AE 真的很狂,不過 90 張就開始卡彈難免讓用戶感到力不從心,好在還有 10fps 的機械連拍可以加減用,不然卡彈時看到精彩畫面卻按不了快門真的會很嘔。

握持時可以輕易滿弓,當然這對攝影師來說至關重要,畢竟吃飯的工具~手感、信賴感就是一切,一整天拍下來尾指懸空肯定不舒服也費力,另外 O 家旗艦機長年以來在惡劣環境下的生存能力也是眾所皆知,我想這也是許多戶外攝影師會選擇 OM-1 的主因,片幅大小並非一切,我想 OM-1 已經妥妥的驗證了這句話,如果你是 E-M1 系列的老用戶有計畫留在 M4/3 並升級機身的話,OM-1 相當值得投資的一個選項。

可以改進的部份:
◎ 50fps 連拍時搭配 ESP 權衡式測光不太準,亮度會飄來批飄去不夠穩定
◎ 不論機械或電子連拍,均有連拍 90 張的上限,緩衝區似乎太少了些
◎ 建議機頂的對焦與連拍的獨立鍵建議可以整合在一起,進而提升操作效率

轉載源自MOBILE01小惡魔

優酷3C收購網 實體店面 免費估價 現金收購

收購相機 相機收購 高價收購相機 回收相機 相機回收 二手相機 全新相機

加入官方LINE 線上估價 ⇓⇓⇓⇓⇓⇓⇓⇓⇓

***返回收購列表****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